“写抗战题材,不仅聚焦军事,而是要从多个领域、多个层面把抗战情况全景式展现给读者。《大医》是从医学角度,下半年我有一部新作品将从古籍保护的角度切入,关注郑振铎在上海秘密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联合同道抢救中华古籍的故事。”8月12日,2025上海书展开幕前一天,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上海作协爱神花园举办,作家马伯庸透露了自己的新作计划。
研讨会现场 施晨露摄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经十四年。抗战文学成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鼓舞着全体中华民族抱定抗战到底的信念、血战到底的决心。
上海题材抗战文学作品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初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上海的两场抗日战役,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强烈的震动,直接书写的便有阿英主编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阿垅的报告文学《第一击》,梅益主编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一日》,黄震遐的小说《大上海的毁灭》,丘东平的小说《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艾芜的小说《八百勇士》,欧阳予倩的话剧《上海之战》,崔嵬、王震之的话剧《八百壮士》。随着战事深入,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从对硝烟弥漫的战斗生活的关注和对英雄主义的讴歌,逐渐转向了对战时生活的描绘,如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茅盾的长篇小说《锻炼》等。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家在抗战题材创作上也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十年来,小白的《封锁》、吴海勇的《起来》、马伯庸的《大医》、高渊的《诺曼底公寓》、简平的《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路内的《山水》等作品,既延续了海派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在叙事模式和艺术表现上不断革新,持续拓宽抗战文学的表现边界。同时,从“红色起点”系列丛书到“红色足迹”创作项目,依托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上海作协组织中青年作家持续推进上海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创作与传播。
现场展示的上海抗战题材作品。施晨露摄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对小白的小说《封锁》印象深刻,“它不是正面写抗战主战场,而是写抗战时期的日常生活。在上海的一间公寓里,这样一个特殊的封闭空间发生的故事。一般人想到抗战题材小说,总有固化印象,这部作品一面抓住民族大义、英雄图谱,一面体现艺术的创新性、创造性、原创性,非常引人入胜。”
“一个人如何越过底线,成为汉奸,一个人如何突破自己,成为英雄——好人是如何成为好人的,坏人是如何成为坏人的,这是我在小说里想探索的问题。守住自己的底线,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这不仅是抗战的时代,也是所有时代的问题。”小白说。
现场展示的上海抗战题材作品。施晨露摄
“在上海的特定时期与特定地域,世界和中国曾如此真实而魔幻地水乳交融。高渊成功捕捉和精彩表现了这不可复制的历史瞬间,让众多灵魂的忧乐悲喜获得艺术定型。”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点评长篇小说《诺曼底公寓》。
“写出让儿童喜欢的抗战儿童文学作品,我没想到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创作的同时,我研究抗战文献,在这部小说中想填补一个空白,就是日军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文化泯灭的创伤,所以小说一开始就写了宝山路,那是中国近代出版、文化的一个大本营。”《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作者简平说,他写战火纷飞下普通孩子的日常生活,同时不动声色地将鲜为人知的文化秘密置于其中,希望笔下的故事能贴近今天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从而让今天的小读者与80年前的小朋友最大程度地拉近距离。
路内的长篇小说新作《山水》将在本届上海书展举办新书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认为,这部作品塑造了世俗化、以生活为本位的人物形象,他们以不屈不挠且乐观活着的生命力对抗历史理性的残酷和残忍,这是《山水》从抗战角度做出的创造性贡献。
“抗战时期的上海留下了很多值得书写的人和事,抗战文艺也在这座现代化都市里发扬光大。近年来,上海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持续推出,这次研讨会呈现的六部作品都很具分量,各有特点。”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说,“书写抗战既要真实表现抗战主体,也应该展示同时代人的生活,包括战争对人的改变,对人性的考验,落脚点要回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担当。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如何利用好史料、资料,并将其转化为文学表达,同时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作家来说都是重要考验。上海的传奇和故事太多了,期待看到更多优秀作品出现。”
旺润配资-无锡股票配资-杭州配资-股票配资实盘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